焦虑和不安

刚刚花了一些时间在网上了解了一下在德国的学习和生活的情况。租房、交流、生活、工作,这一切不得不面对的话题使现在毫无准备的我产生了一些焦虑和不安。借用古人一句话“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去德国前的这几个月非常宝贵,在这段时间有条不紊地做好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而在这段时间里,还要处理签证事宜,生活上的一些事情,还有完成在交大的一些工作,能够专门用来做准备的时间其实不多。认识到这一点的话,自己应该提前计划好要准备的事情,充分利用好闲暇和琐碎的时间,提高效率。而提高工作效率也正是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事情很多,如果早点面对它们,不逃避,一件件捋顺规划好,就也不会慌乱。

珍惜时间,享受生命

昨天去上海的四平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滚蛋吧,肿瘤君!》。这不电影以前几年的微博红人熊顿为原型创作,白百何的表演非常到位,电影中熊顿那逗逼、闷骚、开朗、豁达的形象一会儿让我们哈哈大笑、一会儿让我们默默流泪。而熊顿通过视频的方式主持自己的葬礼,自己为自己代言,更是异常感人,大家的眼泪夺眶而出。

电影中熊顿的一句话令我影响深刻:“我的人生列车已经到站,而你们的旅途还将继续,大家一定要好好的!” 将人生比作列车,终有到站的一刻,只是时间不同罢了,这么一想,一下子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每个人也不知道自己在何时到站,但无论如何度过,也就只是这一生。珍惜在世上的每一秒,好好活着,心情开心,这是最最重要的。

大牛也经历过苦逼的青春

自己对前途迷茫的时候往往想看看牛人们在自己的这个时候在干些什么。今天早上看到介绍薛其坤院士的一篇文章(链接),他年轻时并不怎么顺利,考研考了三次,硕士毕业没有工作恳请导师收留做博士,在日本过着苦逼的711的生活。在那篇文章里,介绍了很多薛其坤在日本的导师樱井利夫的情况,却对他在物理所的导师没有过多介绍。但是考虑到物理所的导师留了薛其坤读博士,帮他度过了生活难关,还推荐他去日本,竟然在文章中名字都不提,有点不太正常。这倒引起了我想探究一番的兴趣。

因为薛其坤在日本是联合培养的模式,因此要找出这个物理所的导师很简单,搜索一下薛其坤在早期发表的文章即可。在百度文库的那篇文章中恰好提供了一篇现成的PRL的文章,搜到地址(http://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74.3177),在 google scholar 上也搜到一篇他的早期文章(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journal/apl/64/5/10.1063/1.111115)。文章的作者列表中都包括了另一个中国人:J.M. Zhou, 地址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可以推测这个J.M. Zhou 应该就是薛其坤在物理所的导师。

通过一番搜索,J.M. Zhou的中文应该为周均铭,在网络上没有多上他的信息,最新的一条是2005年的考研导师信息(http://daoshi.kaoyantj.com/2005/07/12/C1543C7675EDAA2F.html),说明在最近十年,这个老师并不活跃了。从2005年的那个网页可看到他是物理所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组组长,也就是现在的E03组。从E03组的网页上,确实可以看到许多文章的last author是J.M. Zhou, 现任组长陈弘老师应该是他的学生。陈弘老师是1992年博士毕业,也就是说薛其坤和陈弘应该是同学。

在网络上搜索“薛其坤 周均铭”或者“薛其坤 陈弘”都没有得到任何信息,看来薛其坤老师毕业后基本上不和原来的课题组来往了。也许他在物理所的那些岁月过得并不开心吧。

在搜索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薛老师早期文章中的一些秘密,透露出牛人当年也是多么无奈啊,为文章数量所困啊。

这两篇文章: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0169433294005095 和 http://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74.3177 中的图片数据重复使用了,只是角度转了一下。。。可以看出薛老师当年也很无奈呀。。。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