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一下自己的定位

昨天去参加了研究生院做的一个“优博论坛”,到场与我们做交流的是两个“百人计划”,其中来自物理所的那个是2006年的全国优博。与那位老师做了一下交流,算是初步解答了一下这几天来心中的困惑。

这几天在上课和看文献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其中涉及到的很多基础的东西要么是不懂,要么是不清不楚,迷茫、惶恐、焦虑之感顿生,突然有一种想要把一切东西都搞明白的冲动。我知道这是不现实的,是钻牛角尖的,但我一直是“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听了两位老师的分享,有点感触。特别是他们自己对于钻牛角尖(重复)和啃硬骨头(思考)的理解。对于一些问题,我们看似执着的坚持,往往是一遍又一遍无谓的机械重复,在不断的重复中祈祷上苍可怜可怜自己或是感叹命运如此不公。我们有时候往往缺少的是停下来思考一下,问一下为什么,或者放一下去做其他的工作,这也许需要一种豁达的心态。

做实验物理,其实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并不是非常多,往往就是自己领域所涉及到的几个模型和几种物理图像。在看综述文献的时候,一字一词的扣,深入理解每一个所涉及的问题,将所用到的模型和图像熟记于心。

这些只是我人云亦云的一些感受,真正的领悟恐怕还得多多实践,多去实验室打杂,干些事情。书上的知识永远学不完,但是学不完并不会阻碍你去在实践中创新。

还有一点体会,就是不要同时只做一件事情,其实这样往往会做不好。我想在上基础课期间去做做实验,做实验的时候去协作一下别人的项目,都是非常好的。一条道走到黑然后牛b大发的几率有点小,所以多给自己留一些选择。多锻炼几个特长,好让别人能和你合作。

写写停停

好久没有写日志了,这篇博客在Live Writer里也写写停停好几天了,今天就草草加点内容,发出来吧。

芮成钢在韩国抢韩国记者机会的视频在网上传的很火,不曾想这件看起来很提气的事情,却招致了一大帮网友的非议:你芮成钢凭什么“代表”中国、“代表”亚洲?——又是“代表惹的祸”。但是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记者,能够抢到提问机会就是厉害的,韩国记者是太含蓄了还是太大度了?既然都有了和牛人接触的机会,为什么不抓住呢?英语确实重要,口语不好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提问。

随着这个礼拜的考试的结束,上半学期的课程告一段落,下半学期主要都是一些讨论课。科院的考试难度真是不小,关键在于没地方去找历年考题,hoho~考下来感觉并不怎么好。前几天复习的时候,越发感觉有些内容没有掌握清楚,等我开始发觉的时候,半个学期已过。下一个阶段抓紧时间把一些课程的内容重新给过一遍,希望第二遍看的时候,能够在之前复习的基础上,对一些问题有一个总的概括和认识。

昨天开始所里在办一个“微纳加工技术高级培训班”,抽空去听了一下,看到很多新的东西,包括很多新的技术和新的应用(讲习班请的演讲者也主要是这两个方面的)。发现当时崔铮老师在现场“签名售书”(其实是很随意的),只可惜我在前一天晚上在当当上已经订了这本书(《微纳米加工技术及其应用》),今天才拿到手,就没要到签名啦。从目录上看,此书作为微加工的参考书是再好不过了,应该还可以当字典用。比较惊喜的是,我们这些旁听者也享受到了注册者的待遇,每天中午免费享用自助餐。

越来越觉得博客在Google或百度里那么容易被搜到不是件好事,于是就在robots.txt里把所有的spider都给禁止了,至少以后发了一些不该发的文章,删除也方便。

就这些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刚才组里面进行了第一次的电化学基础知识讲座,内容很丰富也很受用,但对于我来说,压力那也是相当得大。目前看来,要想在cas读研,自己的基础知识真的是还不够扎实,不仅是欠缺一些没有学过的知识,即使是一些已经学过的也不一定掌握得足够得娴熟,比如说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当然,有以前的基础就比较容易捡起来一点。所以基于这一点,下半年的主要任务就是补充各种基础知识:

  • 电化学

主要是参考巴德写的电化学原理,此书有800多页,初步的想法是能够把它粗略地过一遍,对于电化学建立起一个整体的概念。

  • 热力学,动力学,量子力学

这些知识在研究一些基础性问题和探讨机理的时候非常有用,第一性原理的计算中也得用到这些知识。

  • 半导体物理和固体物理

实验中涉及到的许多问题分析其实都是涉及到这些知识,包括载流子的输运以及晶格结构之类的问题。

这样粗粗一罗列,发现要学习的量是非常多的,但是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要边用边学才会更有效率,所以这其中一定要穿查文献阅读和实验操作,这样才能扩展思维、发现许多有趣的和有意义的问题。希望这半年下来自己能够对锂电和固态离子这些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应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学期结束时能够做出一个相关领域的思维导图;设计实验验证或解决一两个小问题,能够计算一下各种电池材料的理论能量密度,以期能够熟悉一些基础理论。

来所里的这一个月,虽然没有干什么事情,但是最大的收获就是意识到了自己博士生的身份——需要有大量的专业阅读、跨学科的专业知识(从物理到化学,从理论到产业)以及对于整个行业的准确认知。当然还有博士必备的特质:勤勉与专注。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a Ph.D.的一组图片,是对博士生最好的注解(中文注释来自阮一峰):

PhDKnowledge.001 PhDKnowledge.002
假设人类所有的知识,就是一个圆。圆的内部代表已知,圆的外部代表未知。 读完小学,你有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PhDKnowledge.003 PhDKnowledge.004
读完中学,你的知识又多了一点。 读完本科,你不仅有了更多的知识,而且还有了一个专业方向。
PhDKnowledge.005 PhDKnowledge.006
读完硕士,你在专业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进入博士生阶段,你大量阅读文献,接触到本专业的最前沿。
PhDKnowledge.007 PhDKnowledge.008
你选择边界上的一个点,也就是一个非常专门的问题,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你在这个点上苦苦思索,也许需要好几年。
PhDKnowledge.009 PhDKnowledge.010
终于有一天,你突破了这个点。 你把人类的知识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时你就成为博士了。
PhDKnowledge.011 PhDKnowledge.012
现在你就是最前沿,其他人都在你身后。 但是,不要陶醉在这个点上,不要把整张图的样子忘了。

继续阅读

帝都,我成为你的一亿分之一

这周一到的北京,然后就是忙着把一大堆行李提到未来的同学给我找的临时住所——一个地下招待所(呃,北京的地下室真是很多,不过条件也真不错了)。

到所里后,在办公室等着见老师(叫老板比较贴切吧?)。花了大概十分钟的时间汇报了一下我的毕业设计(还好电脑里还带着一份论文初稿和答辩ppt)。然后,老板跟我具体介绍了一下这边的课题情况,最后说到他希望我做的课题,是他从回国后就开始考虑的一个方向(现在回想一下他的简历,貌似也是如此,不过当时根本没注意这些),已经有三四届师兄做了相关实验,后面可能会涉及到器件,难度是比较大的。

看来他当初要我,还是看重我是电子科大的,虽然基础知识弱一点,但是可能搞应用会比较强一点(虽然我感觉自己的实力还有待提高,不过毕竟还是有了一年的mems初步经验了)。这段时间正在看他给我的文献,真是头大,英文基础太差了!恶心的是研究生院下月初还要进行英语测试。。。现在打算做几套六级真题找找手感。

这个月下旬开始老板要给我们几个研一和研二的开始初期的基础知识培训(可能断断续续要一个学期吧),貌似他很不满研究生院那边的课程设置,不过他也没有办法,只能找时间给我们开小灶。

说说对这边实验室的初步感受,设备总体上可能要好于电子科大,有些没电子科大好(比如薄膜方面科大有mbe),微细加工中心可能也要比原来的学校好一点。但是这边科研的氛围可能真是要好一点,没有一个人会在上班时间不务正业。其实我觉得在这边更像是在工作一般,大家都很自觉,除了我们几个新来的有时候会表现得比较天真以外,师兄师姐表现都很成熟(想想也是,都那么大人了,别很傻很天真了)。

最后说说消费,所里的食堂比较贵,每餐大概10元左右,不过分量那是相当足,而且米饭质量相当棒!上半年这边研一的工资大概是900每月,听说下半年还要涨一次,可能会到1400吧,不管涨不涨,吃饭是肯定够了的。

就扯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