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看王局拍案,感触很深。王局到了日本后,真是啥都敢讲了。从他讲的逻辑来看,我愿意相信他的讲述都是事实。咱们的国家也就那样了,想要在国内活下去,平凡得活着,还得多了解这些真相和潜规则!改变不了,只能适应,保护自己!
分类目录归档:胡言乱语
信息摄入强迫症?
这个名字是我随便想的,发现只要自己一得空,必定要拿个什么东西看着或者听着——上厕所的时候必定带个手机,晚上睡觉之前十有八九得用手机上一下网,一个人走在路上不听歌的话就好不自在。这种习惯的后果就是,信息摄入的时间完全占据了大脑,而留给信息输出的时间越来越少。
而且不仅是信息输出的时间变少了,大脑用来信息输出的能力也变差了。发现总是很难把这些得空的时间用来思考一些问题。这也是正常的,人的大脑总是愿意呆在舒适区,即使是摄入信息,我也是倾向于看一些无关紧要的杂志和新闻,而不是什么学习资料,这是一种强大的惯性。而且当在看这些东西的时候,碰到一个知识点,想要深入的时候,往往无法深入得太多,而提前选择放弃,因为这是一个向学习区的转变。而要将自己拖出舒适区,去思考问题,去学习工作,不仅要克服这种强大的惯性,还要跨越从“舒适区”到“学习区”的很高的势垒,如此强大的能量消耗,除了一个意志力强大的人能够自我供给以外,大部分人包括我都需要一个外界的驱动力。
所以,从我的大脑倾向的信息摄入是处于“舒适区”这个情况考虑,这个症状更应该叫做“信息摄入癖”,这更多的是一种惯性,而不是强迫——在舒适区不需要强迫。
我并不是为自己的拖延、无所事事、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找生理和心理上的借口,我只是希望能够理性的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状态。目前看来,不断的进步是需要在学习区摄入信息和思考问题,我需要有更强大的意志力,更好的计划、一个有力的指导者和富有活力的竞争环境。
献给好人的奏鸣曲
刚刚看完窃听风暴,查了一下豆瓣记录,离我第一次看这部伟大的影片刚好时隔一年。去年看的时候心潮澎湃,现在依然,虽然跟上次一样,看完已经很晚,但这次一定得记录点自己的感受了。
艺术,真的能够唤起人内心中的善良吗?或许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前提是,他要是一个好人,有自己的价值观,有思考能力和判断力。在这个腐朽的体制中,他早就产生怀疑,只不过缺少一个推手——那个具有强大人格魅力的作家。
柏林墙倒了,作家终于看到了自己的作品被精彩的演绎,但汉普部长仍然位居高位,我们的英雄HGW-xx/7(卫斯勒) 却做着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工作。结局的时候真希望作家能够走上前去与HGW打个招呼,不过看来是我太俗了,人作家有自己的想法。最后,卫斯勒说:这是写给我的书。我快哭了!
好人应该有好报,什么是好报?是好人变得有权势有地位?还是坏人全部死光光?我还是太肤浅!权势和地位是客观的,就像一件物品,谁去拥有它无关于一个人的好坏。我不知道最后卫斯勒是否满意自己的生活,但他肯定自豪于自己当年的选择,因为历史也选择了这条路。
优秀的人是骨子里的优秀,无论在哪个体制里,都是优秀者!(这是我去年写在豆瓣上的短评。)
明理
理论这个东西接受多了,而又缺乏实践的话,往往会使人成为书呆子,顶多只会解释一些既定的、在理论框架内的一些东西,倘若能够举一反三,修正一下,解释一些新现象,那就算是很牛B了。孰不知,每个时代的理论都会有它的局限性,但是宇宙永远是那个宇宙,现象永远是那个现象,无论你用哪个理论框架去套它。
明理,应该真正的亲身去体会这个道理,去冥思苦想这些个可恶的“为什么”,真正懂得其中的奥妙,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轻松接受各种千奇百怪的解释。这也是独立思考的基础。
圣人是明理的。马克思创造马克思主义之前就懂得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某些人不具备马克思的见解,那么误学误用他的思想是再也正常不过了。爱因斯坦创造相对论之前就已经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只不过后来用数学表达出来了罢,您可以在数学上修缮它那粗糙的原始表达,但您未必就真懂相对论!
以上今天听讲座的一些感受。
看完了茶人三部曲
这部书断断续续看了将近大半个学期,终于看完,第三部基本上跳着看了个大概的情节。三部一气看下来后,觉得这本书最大的缺点就是人物性格和命运的重复化:杭氏家族的性格基本上分为了两个类型:以杭嘉和为代表的隐忍型和以杭嘉平为代表的斗争型,这两种性格在第一代主角杭天醉、赵寄客和第三代主角杭汉、杭忆身上都有所体现。这种重复虽然体现了家族精神的传承,但看多了难免感到乏味。
杭嘉和应该是本书的最大主角,他活了整整一个世纪,贯穿了三部曲中的精华,他经历了忘忧茶庄从开始没落到战乱年代和文革动乱的所有变故。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超乎常人的隐忍、坚毅、固执,特别是他和小掘下棋割手指的情节,让我一直怀疑他是不是神的化身!
相对来说,杭天醉这个败家子要更为真实。作为富家子弟,他玩世不恭,耗尽了茶庄的最后家产去收藏古玩字画;他又是个情种,深爱着两个女人;他渴望斗争,是辛亥革命的元老;他的一生一直在矛盾、自责和怀疑中度过,晚年时便只身出家,不管不问。
总之是部不错的小说,看这种小说也得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才行~
———————————————————————
看小说时,我总能够在书中形形色色的性格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总是期望书中的“好人”更像自己,或者自己更像好人~呃,越来越觉得越看越多愁善感了,要不得的啊……
反省一下自己,以前真的是太多愁善感了,也许也可以叫做是做作,亦或是无病呻吟罢了。现在想来,主要的根结还在于自己太在乎别人的感受,在很多事情上丧失了自己原本的目的(或者原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别人的感受和看法,悲哀~)。按照宁波话说就是太重面孔了,就是太爱面子了。其实有时我静下心想想,我要做的,无非就是定一个人生的目标,然后所有的事情都围绕着这个目标转不就得了。自认为很精辟,实际上是句废话,哈哈。
其实我应该学习嘉和在茶事上的令人可畏的坚持,坚持自己的本性,我需要的是除了坚持,仍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