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总结

突然发现越长大,时间过得越快,这半年就这样忽的一下过去了,丁点儿感觉都没有。好久都没有来这个博客逛了,更不用说来更新日志了。前几天想到了过来一看,前一篇日志都是去年10月的了,即使这样,自己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因为自己对博客的荒废有丝毫自责,而是变得麻木与“淡定”。

这是我一直想要的淡定啊——通过这半年n多杂事所锻炼出来的麻木。不再像以前那么的患得患失,犹豫不决。相反,对于任何要让我干的事情都是来者不拒——老板的一个又一个的新任务、实验室让我干的网络建设和组织组会和讲座、所里面让我干的毕业视频……这么多干不完的活儿,放在以前我肯定是整天寝食难安、忧心忡忡了,而现在我竟然淡定的每周还有闲心去健身房,周末时不时地和同学出去租车。。。真的是事情多到一定地步就不想再操心了,真的是想破罐子破摔了啊!

淡定是淡定了,但是这种所谓的淡定——它的副作用却如此明显!deadline之前的各种睡不着觉!为了更快完成任务各种求人,欠了n多人情。各种杂事使我无法专注——n久没有系统看过文献,新的文献总是去求同学看到后发我一份!n久没有系统做过实验,吃的总是去年的老本!

这几天我借口下周去西安做实验,把所庆和毕业视频的事情暂时推掉了,我真的好怕什么都做,什么都没做好,让老师失望!这半年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并非是那种所谓的高效人士,我能专注做好一两件事就挺不错了。

谨记谨记!——不要想着占尽所有机会和好处,不要欲求不满,平和一点,注重积累。

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要不得!

最近貌似又陷入了那种怪圈,一直以来、从小到大都没有逃离的恶性循环:

要么把某件事一直拖着不做,等待所有条件都满足的那一刻,但实际上这一刻永远也不会到来;要么就一刻不停地一直做某件事,恨不得把它一下子全部完成,连饭也不吃、觉也不睡,想着全部做完后再吃一顿大餐、睡他个天昏地暗。实际上这种做法往往虎头蛇尾,到最后都是筋疲力尽,更不用说工作完成的质量了。

想了一下(不说反思、剖析之类的了,因为真的只是胡乱想了一下),反映出如下问题:
  • 这是浮躁的表现,缺乏踏实的心态。以一种投机的心理对待学习和工作,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实力,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而不是认真审视、理性分析、合理计划。
  • 这源于计划的缺失或者是对计划的藐视(不屑于制定计划),包括长期的和短期的计划。计划的制定(主要只是制定,不包括执行效果)有助于对于当前工作的难度、流程、目的做一个有效的了解,不至于手忙脚乱,更不至于拖到最后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
  • 这是一种自制力差的表现。缺乏理性的思维或者理性思维无法强大到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意气用事,经常头脑发热。

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也不能够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应该在平时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存在的这个问题和弱点,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点一点的改。从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培养对时间的敏感性(各种事情大概要花多少时间)开始。作息习惯和对时间的敏感性有助于计划的执行。

说到底是一种习惯,一种坚持,不需要太大的强度,但实在是需要强大的毅力!

信息摄入强迫症?

这个名字是我随便想的,发现只要自己一得空,必定要拿个什么东西看着或者听着——上厕所的时候必定带个手机,晚上睡觉之前十有八九得用手机上一下网,一个人走在路上不听歌的话就好不自在。这种习惯的后果就是,信息摄入的时间完全占据了大脑,而留给信息输出的时间越来越少。

而且不仅是信息输出的时间变少了,大脑用来信息输出的能力也变差了。发现总是很难把这些得空的时间用来思考一些问题。这也是正常的,人的大脑总是愿意呆在舒适区,即使是摄入信息,我也是倾向于看一些无关紧要的杂志和新闻,而不是什么学习资料,这是一种强大的惯性。而且当在看这些东西的时候,碰到一个知识点,想要深入的时候,往往无法深入得太多,而提前选择放弃,因为这是一个向学习区的转变。而要将自己拖出舒适区,去思考问题,去学习工作,不仅要克服这种强大的惯性,还要跨越从“舒适区”到“学习区”的很高的势垒,如此强大的能量消耗,除了一个意志力强大的人能够自我供给以外,大部分人包括我都需要一个外界的驱动力。

所以,从我的大脑倾向的信息摄入是处于“舒适区”这个情况考虑,这个症状更应该叫做“信息摄入癖”,这更多的是一种惯性,而不是强迫——在舒适区不需要强迫。

我并不是为自己的拖延、无所事事、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找生理和心理上的借口,我只是希望能够理性的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状态。目前看来,不断的进步是需要在学习区摄入信息和思考问题,我需要有更强大的意志力,更好的计划、一个有力的指导者和富有活力的竞争环境。

迷惘

这几天静不下心来,不想动,又犯拖延症了,总是在想自己在做的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又被很多幼稚的想法占据了大脑。。。

胡思乱想了一些安慰的理由来鼓励自己——我们做的事情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决定的,它是好是坏,是有前途还是行将没落,我们都得去做,而当我们认真的仔细的深入到这个过程中去,做成这件事,无论是否有意义,都是自我的一次提升!

好吧,踏实,专注于细节和事务本身。

看来代替纸笔的日子还是遥遥无期

这几天在看文献的时候发现我做笔记的地方非常分散:纸上写了一点,PDF上做了一些标记,evernote上也记了一点。我一直想能不能有一样设备能够代替纸笔,来做电子化的笔记,而不丧失纸笔已有的体验呢?

这个想法变的强烈和清晰是在老板买了一个“e人e本”以后,每次组会都能看到他不亦乐乎地拿着那只号称体验极佳的电磁笔在屏幕上奋笔疾书。

当然,三星和苹果的官司也让我关注起三星的产品,特别是它的那款galaxy note 10.1,和那支神奇的s-pen,看了它的review video,很惊讶于那种书写的顺畅,当我看到它把手写的方程式识别成电子格式的后,都震惊了!

但是,这些似乎离代替纸笔的功能还很远,特别是那种无法替代的书写感觉。

也许,能够真正实现这个梦想的并不只是靠技术进步,还得从下一代开始从小培养这种电子书写的体验和习惯。